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健康养生 > 健康资讯 > 正文
2023年创新药出海第一单:国产中枢神经系统新药出海“零”突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2023-01-18 17:16:10 来源: 华夏时报
关注河南热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孙梦圆 于娜 北京报道

近日,绿叶制药发布公告称,公司注射用利培酮缓释微球(LY03004,商品名:Rykindo)的新药上市申请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成人患者,以及作为单药或作为锂盐或丙戊酸盐的辅助疗法用于双相障碍I型成人患者的维持治疗。

据悉,Rykindo是首个由中国药企自主研发并在美国获批上市的中枢神经系统(简称CNS)治疗领域的新药,标志着中国CNS新药出海实现“零”的突破。


【资料图】

这也是2023年国产创新药出海第一单。此次Rykindo成功出海,无疑给寒冬下的本土创新药打了一剂强心针。

资深医药市场营销专家、安心医药会客厅主理人安心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微球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绿叶制药此次的创新集中在剂型上,因此打破了外企的技术垄断,成功实现自主创新。

历时8年终出海

1月15日,绿叶制药公告,公司注射用利培酮缓释微球(LY03004,商品名:Rykindo)的新药上市申请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Rykindo的出海之路,历时8年。《华夏时报》记者通过邮件联系绿叶制药方面询问出海事宜,截至发稿,对方并未回复。

据绿叶制药集团研发国际高级副总裁孙志刚透露,公司2019年3月向FDA提交了Rykindo的上市申请,2023年1月获批,中间与FDA有过多次沟通。

“FDA的审评要求始终围绕三个要点,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对于Rykindo,FDA跟我们详细沟通了很多问题,包括临床和药学方面,特别是对研发的小试研究、临床试验、工艺放大还有商业化生产等方面的问题,都问得特别仔细,现场检查的时候也详细看了很多批次的记录。”孙志刚表示。

据WHO统计,全球约2300万人患精神分裂症、6000万人患双向情感障碍。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首选,又称强安定药或神经阻滞剂,在一定的治疗剂量下不影响患者的智力和意识,但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精神运动兴奋、幻觉、妄想、敌对情绪、思维障碍和异常行为等精神症状。

弗洛西斯沙利文预计,随着越来越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得到规范诊治,中国精神分裂症药物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从2016年的64.1亿元增至2020年的72.7亿元,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76.7亿元。

事实上,百亿赛道已有大量的抗精神病药获准上市,市场销售占比主要以疗效更显著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为主,包括强生原研的利培酮、辉瑞原研的齐拉西酮等。

“利培酮这个成份其实已经是一个在中枢神经系统(CNS)领域已经使用几十年的成分,最知名的产品是维思通,其原研企业是西安杨森,在这个成份被证明对精神性疾病有效之后,杨森在其剂型上进行了多次迭代,从每天口服到一月一用,从口服到注射,使用越来越方便。”安心对本报记者介绍说。

但由于病因不明,大多数药物针对阴性症状及认知损害的疗效有限,因此,不少药企选择创新剂型,通过利培酮微球、帕利哌酮纳米晶等不同的技术路线,研发抗精神分裂长效药物,减少用药频次,从而解决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问题。

微球制剂是一种新型高端制剂,可针对临床需求设计不同的释放速度和周期,实现平稳持续释放药物一周至数月,进而提高疗效,提升治疗安全性和依从性,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但微球制剂技术具有研发、生产难度大、技术壁垒高的特点,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此前一直被海外公司垄断。随着Rykindo在FDA的上市,绿叶制药也打破了海外公司此前在微球技术领域的国际垄断地位。

招商证券研报指出,Rykindo是首个由中国药企自主研发并在美国获批上市的中枢神经系统治疗领域的新药。此次在美获批上市,意味着绿叶制药从药品本身创新性和临床价值、到专利保护、到CMC管理、再到临床数据管理均达到了出海标准,为后续出海产品的上市打开预期。

出海仍需有核心竞争力

过去十年,中国创新药飞速发展,获批新药数目不断增加。然而,2022年以来,受多方因素影响,创新药进入了考验源头创新的淘汰阶段,出海之路道阻且长。

2022年,包括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等多款本土创新药在美FDA闯关纷纷折戟,多数业内专家表示,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产品差异化不足,缺乏竞争力,这是中国创新药出海面临的最核心的挑战。

此次Rykindo获批不仅是绿叶制药全球化的战略成果,也是本土创新药在该领域出海的重大创新突破,侧面证明了全球监管认可中国在中枢神经系统治疗领域的新药研发能力,也给后续出海的药企打了一剂强心针。

安心认为,我国现在的大部分企业在靶点、化合物方面还是属于fast-follow,在first in class方向仍然在努力转型,同时在剂型方面也未处于领先地位,出海仍需核心竞争力。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FDA对于中国创新药企出海态度的转变是影响业界的关键,这意味着未来国内药企走向国际,除了要把好技术质量关,还要面临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但是,这也让医药创新的核心和实质更加清晰,即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差异化的实力产品、扎实的临床能力和数据、灵活的的商业化合作模式、更优的成本和市场价格,以及国际化人才和团队储备。

“竞争越来越激烈,内卷越来越严重,出海不失为一条规避之路。而相关药企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保持长期竞争力,需要寻找差异化发展道路。真正解决临床难点、痛点,满足临床所需,才是医药研发企业实现突破的关键。”邓之东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

责任编辑:hN_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