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扎堆上市背后:困于专利难盈利,国产“达芬奇”何以破局?-全球即时
2023-04-27 17:11:23 来源: 华夏时报
关注河南热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2023年,国产手术机器人扎堆上市。1月,精锋医疗二次递表港交所;3月上旬术锐机器人启动上市辅导;3月下旬思哲睿完成科创板IPO问询;4月键嘉医疗科创板IPO递表。

然而一连串密集上市背后,国产手术机器人仍然面临盈利难题。截至目前,已上市的3家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天智航、微创机器人、润迈德均盈利不佳。根据早前业绩报告显示,微创机器人、润迈德在2022年亏损同比扩大;2022年业绩快报显示,天智航仍未能实现盈利,净利润亏损幅度也出现同比扩大。


【资料图】

对此,天智航董秘黄军辉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表示,“由于手术机器人价格高昂,销售价格动辄千万元,再加上目前国内行业标准从无到有。手术机器人行业面临的盈利难题需要一定时间缓冲。”另一位不愿具名的手术机器人企业创始人向《华夏时报》记者坦言,“进口品牌的专利化对国内产品大规模商业化造成了一定困难。”

中缔资本合伙人刘瑶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对于高科技医疗企业,业内有早期靠融资、发展靠上市的说法。这源于其依赖研发的特性,注定对资金需求极高。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企业盈利不好,二级市场难以升温。而未来如何破解商业化难题,将成为推动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

盈利僵局

盈利困难已成为国产手术机器人的业内常态,已上市的3家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无一例外。

2023年4月25日,天智航发布2022年年度报显示,报告期内天智航实现营收 1.56亿元,同比增长0.10%;净利润亏损约1.12亿元,亏损同比扩大35.91%。截至2022年末,天智航总资产约12亿元,较2022年初减少6.19%;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约8.8亿元,较2022年初减少12.31%。

2020年7月,天智航头顶“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光环登陆上交所。事实上,自上市以来,天智航持续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披露首份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14.80%,净亏损7993.32万元,亏损同比扩大46.74%。

对此,天智航方面表示,公司亏损主要源于骨科手术机器人发展前期研发投入较大。对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投入,研发人员薪酬及材料费持续上涨,公司营收增速未能超过研发总投入增速。

此外,微创机器人、润迈德均盈利不佳。打着“对标达芬奇机器人”口号,2021年11月2日微创机器人于港交所上市。近日发布的2022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营业收入2160.30万元,同比增长904.79%,净亏损11.40亿元,亏损同比扩大95.53%。

此外,润迈德医疗在4月26日晚间发布2022年报显示,公司在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实现营业收入8360.40万元,同比增长2.96%,归属母公司净亏损13.46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12.42%。

因盈利艰难,手术机器人企业选择上市融资持续“输血”。以4月2日启动IPO的是键嘉医疗为例,总部杭州的键嘉医疗选择递交科创板,拟募资15亿元。公司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骨科及口腔的手术机器人及相关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招股书显示,2019年到2022年前三季度,键嘉医疗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0.68万元、29.13万元、0元、0元;对应净利润分别约为-3228.09万元、-4991.92万元、-9918.21万元、-2.77亿元。

事实上,键嘉医疗面临的商业化困境并非个案,正冲刺IPO的精锋医疗、思哲睿同样尚未盈利。

对此,刘瑶认为,“高科技医疗企业通常依赖研发和创新体现企业竞争力。这类企业的共性是投入周期长,投资回报慢,持续投入成本高。在这个商业模式下,上市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推动国产化

上述不具名创始人表示,“虽然国产企业后来者不断,但在这场技术变革下,依然是国外巨头在市场抢跑。”

此前20多年时间,直觉外科公司的后视镜里,始终都没有出现过追赶者的影子,而国内玩家们要啃这块硬骨头,核心还是为了“打价格”。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达芬奇系统的装机量达到5500台。一台达芬奇外科手术设备美国本土的销售价格在60万美元到250万美元之间,但由于手术机器人的技术和市场被国外制造厂商垄断,卖到国内的价格则近2000万元。

上述创始人称,“因其先发优势,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占据全球垄断地位。手术机器人的设备和耗材往往出自同家公司。这是因为耗材上面的芯片,可以与设备绑定,从而形成耗材生态闭环。这其中每个环节基本都被达芬奇申请了专利,目前直观外科在中国享有700余个授权专利,细分在11个大项领域。”

中商产业研究院资料显示,直觉外科占据了7成市场,过去3年在华销售额达75亿元。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商产业研究院综合数据,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35.81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83.2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2.6%,并预计该市场将继续快速增长,2022年规模达到155.74亿美元。

“这个市场环境下,要求国内企业加快推进国产化替代。但国产手术机器人因为起步较晚,大部分手术机器人研发并非从临床需求出发,还在走仿制国外或者仿制其他国产的路,所以面对很多国际专利限制,加之研发注册周期长影响迭代速度,临床替换难度大。”上述创始人认为。

虽然技术和商业间的平衡问题仍未解决,但在产业发展的关键期,政策给予行业冲破瓶颈的动力。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多个领域的机器人产业提出发展要求。在医疗健康方面,《方案》提出,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医院使用机器人实施精准微创手术,建设机器人应用标准化手术室,研究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标准规范。

“政策的春风有助于国产化替代加速,但在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下,如何扭转亏损依然是手术机器人公司面临的问题。毕竟,上市不是避风港,更不是保险箱,上市后如遭遇退市,企业的路会更加难走。”上述创始人忧虑地说。

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

责任编辑:hN_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