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健康养生 > 健康资讯 > 正文
健世科技市场总监刘智杰:重视医工交叉融合,大力培养跨学科、复合型技术人才 | 聚焦2023全国两会
2023-03-04 14:19:20 来源: 华夏时报
关注河南热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3月1日,由华夏时报社主办的2023全国两会·华夏大健康主题座谈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医药医疗大健康领域主管单位领导、行业资深专家学者、医疗大健康企业高管齐聚一堂,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次专题活动以“后疫情时代的思考与建议”为主题,聚焦创新发展,旨在从政策环境、市场趋势、跨界机遇等多维度,洞见发展趋势,探求产业发展新通路。

健世科技市场总监刘智杰发言时表示,在疫情期间,中国制造的防疫物资也源源不断出口到世界各地,支持全球抗疫。这样的局面离不开多年的产业积累。但我国医疗器械的高端领域发展短板仍然突出,需要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在源头创新方面的差距等。

公开资料显示,进口CT设备、磁共振诊断仪、手术机器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医疗器械占据了我国三级医院的主要市场,其中一些产品虽然实现了国产化,但其核心零部件、原材料仍然依赖进口。例如,心脏支架,是心脏介入手术中常用的医疗器械,国产支架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75%,但支架核心原材料(细径薄壁金属管材)在国内仍无法生产,全部需要进口。

刘智杰表示,我国很多医疗器械虽然能够实现国内生产制造,但是发明专利、生产线核心设备、检验设备、核心原材料,都是其他国家的。因此,推动医工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是打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瓶颈”的关键要素。

医疗技术的变革需要科学家与工程师的通力合作,不论是我们公司心脏瓣膜的研发,骨科耗材的研发,还是从X射线到计算机断层扫描算法、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革新,无不是医工交叉融合的创新成果。而一个个医学难题的破解,大多也离不开对理工科知识的娴熟运用。

例如,往墙上钉一颗钉子,很容易固定,但如果往人体心脏内植入一颗类似钉子的材料进行固定,那么应该怎么设计,怎么思考?如果传统从医的人不研究,工程专业的人认识不清,这个问题也就无从解决。

这类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对学科交叉理念的认识不足,医、工科长期分裂,导致人才培养存在结构性缺陷,相关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紧缺。

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医生群体理工科水平普遍不足,医疗技术创新方面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跟不上。对比国外,医学人才培养体制大有不同。例如,美国在本科阶段并不提供医学专业,想要申请美国的医学院,国际生必须要确保完成四年本科获得学位,并且完成医学院所要求的相关课程学习。其中,生物、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等课程大多是必修,有的学校还会要求学习物理、数学以及人文社科类的课程。所以,美国的医科生大多以理工科本科为基础,有生物学、电子工程或机械工程等专业背景,很多医生都有很好的工程素养和能力。

为更快更好推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动中国制造技术飞跃,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议真正实现医工两大领域的交叉融合,为医疗技术研发创新打下坚实基础。生物医学与工程科学的交叉是科技领域发展的重要热点和趋势。

二是建议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对学科交叉理念的认识不足,医、工科长期分裂,导致人才培养存在结构性缺陷,相关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紧缺。

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

责任编辑:hN_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