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健康养生 > 健康资讯 > 正文
全球报道:小心 你的听力在悄悄“溜”走
2022-08-25 15:56:55 来源: 大河网
关注河南热线

□吉倩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场景一:小J是一个打工者,每天乘坐公共交通上下班,在地铁里、公交车上都戴着耳机,利用这点时间听一听音乐,放松一下心情。可是,场所噪音太大,小J干脆把耳机声音调到最大。

场景二:凌晨1时,白天挨了骂的小J还在赶制PPT(演示文稿软件),熬夜加班干活儿。

场景三:周末晚上,小J和朋友聚会,地点约在酒吧,人头攒动,DJ(唱片节目主持人)嗓门大、音乐声音震耳欲聋,大家说话全靠大声喊,难得开心一次,不醉不归。

场景四:和朋友一起游泳后的小J,感觉耳朵又痒又痛,还有闷胀感,窗外小贩叫卖的声音也没有平时清晰了。于是,小J用棉签掏耳朵。可是,症状不但没有减轻,而且小J越来越难受。

以上的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全世界在12岁~35岁的年轻人当中,约有11亿人因长时间暴露在强噪音环境下,面临听力受损的风险。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造成的焦虑、郁闷,以致形成熬夜、酗酒及不良的用耳习惯,长此以往,多种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那么,你一定要小心了,听力可能在悄悄“溜”走。

那么,造成听力损失的原因都有哪些呢?按照发病的时间,听力损失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又可分为遗传性因素和非遗传性因素。因后天性听力损失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在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后天性听力损失。其原因主要为:噪音环境、头部撞击及耳部外伤、鼓膜粘连穿孔、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用药不当、异物填塞、听骨链中断等。让我们看一看文章开头的年轻人小J,工作压力大、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中、不当使用耳机、熬夜、酗酒等,这些都可能会造成听力损失。听力损失会造成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比如因交流障碍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工作效率下降,会阻碍职业发展;因无法辨别声音的方向引起的交通安全隐患多;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听力损失与认知能力下降与痴呆密切相关。

那么,如何保护我们的听力呢?

一是避免频繁掏耳朵。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是不需要主动掏耳朵的,耵聍在外耳道皮肤形成自然屏障,起到一定的润滑、消炎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耵聍会随着我们说话、张口、闭口、咀嚼等动作自然脱落,具有一定的自净功能。频繁清洁耳道反而会增加感染的风险,易破坏外耳道皮肤,造成外耳道损伤、出血;若操作不当,甚至有破坏鼓膜的风险。采耳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可能会造成外耳道真菌感染。如果你觉得耳朵不舒服,请到医院由专业医生进行检查、清理。

二是掌握正确的擤鼻方法。上呼吸道感染时,避免同时按压两侧鼻孔用力擤鼻,这个方法会导致鼻腔的细菌、病毒随着压力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正确的方法应按压左侧鼻孔,擤右侧鼻孔,然后按压右侧鼻孔,擤左侧鼻孔。另一种方法是将鼻涕从鼻腔吸入嘴巴,慢慢从口中吐出。

三是远离噪音及持续高强音环境。施工工地、燃放烟花爆竹的红白喜事、商业活动区的高音喇叭下、KTV(影音设备)人声鼎沸的娱乐赛事等。如果必须在噪声环境下工作,可选用专业的防护用品,比如经济实惠、体积小、方便携带的防声耳塞;有外耳道炎症者,可选用防护耳罩;在强噪音环境下,可选用防声帽盔等。

四是慎用或禁用耳毒性药物。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咨询医生,特别是家族中有携带耳聋基因者,一定要向医生说明情况。

谨慎用药,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疟疾药等药物,谨遵医嘱。

五是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注意规律作息、保持情绪平稳,尽量避免熬夜;洗澡、游泳后及时擦干,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频繁长时间接打电话,尽量长话短说,免提功能对耳部听力损害相对较小;避免戴耳机睡觉、避免长时间用耳机(音量<60分贝,时间<60分钟)。

此外,在飞机起降过程中,压力在短时间内会发生骤变,会引起耳部闷胀、疼痛,这是由于咽鼓管未及时开放进行压力调节,可做打哈欠、吞咽、咀嚼动作进行缓解症状。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责任编辑:hN_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