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向上共谋发展 多位代表委员为创新药破局建言献策
2022-03-11 11:36:50 来源: 华夏时报
关注河南热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见习记者 孙梦圆 北京报道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医药界谈到最多的就是“创新“。

自2015年新药政策改革以来,我国的创新药研发数量持续数年井喷,近5年共有59个国家1类新药获批上市,去年首次达到22个,再创历史新高。我国对全球医药创新的贡献率稳步提升,迈入到全球第二梯队,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曾表示,“中国医药创新进入了春天,也许这个‘春天’可能还会有一点风吹草动,甚至有一点风沙,但是这并不影响春天的到来。”

医药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强国要素,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百姓福祉。面对当前的国情,我国创新药如何破局?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深入推进医药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数据显示,在“十三五”期间,国内医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有一千余的新药申请申报临床,约200个创新的药物获批上市,其中国内创新药品47个,较“十二五”期间整整翻了一番,随着资本通路全面打开,医药创新渐入佳境。另一方面,我国医药创新支撑体系仍然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鼓励医药创新的机制尚未建立,创新药患者的可及性有待提高,原始创新乏力,赛道拥挤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企业面前,因此,如何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环境成为了今年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必须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协同创新,鼓励多方发力共同推动新药自主研发,不断提升中国创新药的核心竞争力。”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建议,国家积极探索建立以临床价值为主导的多方共赢的创新药合理定价机制,进一步增进临床研究环节相关机构和专家间的协同,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吸引更多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建议从提高创新药基础研发配套环境、提升药物研发流程效率、加强政策精准扶持引导出海等方面,帮助中国药企从跟随创新向源头创新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表示,当前中国正处于从医药制造大国迈向医药创新强国的重要历史节点,要加强部门协同,建立由需求侧到供给侧相互联动、高效沟通的制度模式,以更好发现并解决全球医药重大问题、激发科技工作者创造力,鼓励科研人员源头式创新;要明确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品研发政策导向,按照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的思路,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导性作用,推动我国医药产业沿着科学化、法治化、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快速发展,逐步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引导者。

全国政协委员、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顾建文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更系统性、纲领性的规划,从研发激励、定价机制、医保准入、基药准入、落地进院、完善多层次医保支付体系、税收减免、地方政府扶持等多个维度,确保创新药物更快地惠及更多患者、提高医疗效果,升级中国医药产业生态,为本土创新药营造更好的发展土壤。

随着创新药的蓬勃发展,创新药企业面临临床周期长、研发成本高的问题,完善的专利保护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全国人大代表、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提出《关于扩大药品专利期限补偿效力和授予条件、促进医药创新的建议》。孙飘扬建议,增强专利期限补偿的效力,至少对于首次上市的创新药,当使用化合物专利来申请期限补偿时,其期限补偿效力应能够覆盖该药品所有的适应症,而不仅限于申请时已批准的适应症。同时在《专利法实施细则》和《专利审查指南》修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国内外药企的合作情况,允许在中国进行了完整临床试验的进口新药获得专利期限补偿。

优化医保目录谈判制度 提升药品可及性

近年来,创新药普遍会通过谈判进入国家医保,用以价换量的方式,争取让更多的药品造福中国患者。据中国药促会等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在2016-2021年医保谈判的495个品种当中,共有366个谈成成功的,谈判成功率已经达到了73.9%。历年的谈判的价格降幅,超过了53%截止到2020年的第三季度,就是2018-2019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肿瘤的创新药,在1240家的样本医院当中,进院比例大概只有25%左右。创新药如何顺利进院,企业如何从中获益,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表示,在医疗使用端创新药的研发上市以及医保准入其实都是为了让患者受益,而就目前的创新药进院的情况而言,是不乐观的。建议加快推进双通道的政策,希望除了医院以外,在药房也能够让我们的百姓能够更好受惠于我们创新药的红利,扩大创新药物的可及性。

上海市政协委员和记黄埔的资深副总裁裁崔昳昤委员建议,进一步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广泛应用和建立商业保险和慈善政要机制,在各地开展的各类惠民保的基础上,鼓励保险公司牵头建立市场化的商保联盟平台,联合企业提供差异化的健康保险产品,通过政府补贴、平台运营,以及个人投保的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负责的医疗保障服务,让创新药的可及性实现精准有效的覆盖。

进医保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也注意到创新药进医保的难题。“我国创新药产业在深化医改后面临药品降价压力,给本土创新药企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他建议,建议优化医保目录谈判制度,扶持本土创新药产业。“在决定产品进入市场的医保目录准入环节,本土药企在定价阶段应得到政策倾斜。本土创新药上市普遍较晚,在医保谈判中率先进入的大多是外资药品。作为后进者,本土药企为应对持续、大幅的降价举措,被迫以削减研发、生产费用的方式生存,挤压了行业创新发展空间。此外,大部分续约品种均是在新增适应证的情况下持续降价。”

在3月1日华夏时报社主办的华夏大健康™2022全国两会医疗医药产业研讨会上,创新药如何破局的议题也备受关注。“在当前市场裂变下,创新是企业的突破口,而目前医疗医药创新遇到一些困难,因此应该集中资本力量助力医疗医药产业创新,让企业找到破局之路。”著名财经评论家水皮表示。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所长助理、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杜向阳则希望在整个二级市场有更多的投融资助力,更多的政策支持创新药的发展。同时,针对医保支付端,也是希望相对更宽松的医保支付环境,这个环境希望是一个良性的环境,同时也能够对于整个创新药发展是一个良性的互动。

编辑:于娜 主编:陈岩鹏

责任编辑:hN_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