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健康养生 > 健康资讯 > 正文
有效管理高血压 从精准测量开始
2022-05-17 08:49:42 来源: 大河健康报
关注河南热线

□记者梁露露

5月17日是第18个“世界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为“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河南省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7.3%,患病人数超过2000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66%,超过三分之二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

精准测量对高血压管理有何意义?血压测量中有哪些误区?如何精准测量血压?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精准测量可提高高血压知晓率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指出,我国约有2.45亿高血压患者。据2012年-2015年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知晓率为46.9%,也就是说有53.1%的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河南省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刘敏表示,精准测量血压可以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及时发现血压升高,对高血压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以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人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水平,提高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预测水平。

“精准测量血压也可以提高高血压控制率,使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充分了解其血压水平,及时检测到尚未控制的血压,为调整降压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及早将血压控制至目标水平。”刘敏告诉记者。

血压越测越高应换个环境监测

郑州市民陈大爷今年62岁,平时身体不错。前段时间,听说小区附近新开的药店免费测量血压,他就叫上老伴儿一起去试试。一测发现陈大爷的血压竟高达160mmHg/92mmHg。

陈大爷的女儿听说后,赶紧带老爷子去医院就诊。一番检查下来,医生说他确实得了高血压,需要住院治疗。谁知接下来的事越来越离谱,医生发现,住院后陈大爷的血压越测越高。

“难道血压计不准?”陈大爷女儿追问道。

“这种情况先别慌,结合患者情况,我们怀疑他可能是‘白大衣高血压’。”医生回答。

听说过高血压、低血压,这“白大衣高血压”还是头一回听说,陈大爷和家属都蒙了。

刘敏解释,白大衣高血压主要指患者反复出现在诊室内血压升高、诊室外的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正常的一种现象。

白大衣高血压也称白大衣效应,可能是由于患者在医生面前存在或多或少的精神紧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儿茶酚胺等物质增加,导致心跳加快,同时外周血管收缩,使外周阻力增加,从而引发血压升高的一种效应。

白大衣高血压可能是患者血压在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之间的状态,与患者的心理应激、心理防御等机制有关。对于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应进行密切家庭自我血压监测,以观察血压是否达到高血压状态。

血压正常也不能放松警惕

“除了白大衣高血压,还应该警惕隐蔽性高血压。”刘敏提醒道,隐蔽性高血压与白大衣高血压相反,通常指诊室血压正常,诊室外血压升高的情况。

由于病情隐匿,患者不能及时诊治,很容易发展成持续性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多见于老年男性、生活压力较大者。隐匿性高血压重在发现,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药物的选择及服药时间的调整,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和靶器官的损害。

“除去这些特殊类型的高血压,健康人每年应测1次~2次血压,35岁以上人群更要定期测血压。”刘敏讲道,初诊的高血压患者或正在调药或血压处于波动期的患者,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血压,连续测5天~7天,能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血压控制较平稳的患者,一周只需测量其中一天的早晚血压值;当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时,建议增加测量次数,以确定是高血压还是低血压引起的不适。

“有高血压阳性家族史及伴高血压危险因素者,如高盐饮食,有吸烟、饮酒嗜好,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长期精神紧张,糖脂代谢异常的人更应该关注血压。”刘敏提醒。

在家精准测量血压掌握正确“姿势”

在家如何精准测量血压?刘敏建议,家庭血压监测最好使用经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的上臂式家用自动电子血压计。

对于初诊高血压患者或血压不稳定的高血压患者,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2遍~3遍,取平均值;建议连续家庭测量血压7天,取后6天血压平均值。血压控制平稳且达标者,可每周选择1天~2天自测血压,早晚各1次;最好在早上起床后、服降压药和早餐前、排尿后,固定时间自测坐位血压。

详细记录每次测量血压的日期、时间以及所有血压读数。尽可能向医生提供完整的血压记录。

测量前饮用浓茶或咖啡,测量过程中憋尿、坐姿不端正、手臂悬空、袖带过松或过紧、说话等都会导致血压测量不准。

测量血压时,血压计的袖带要保证和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位置,袖带距肘窝上方2厘米左右。绑袖带的松紧度要适宜,以能刚刚塞进一到两根手指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