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温州的中国口腔,六度赴港IPO未了局
2022-05-14 05:32:16 来源: 华夏时报
关注河南热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这一次中国口腔能成功吗?

近日,历经5轮挫败后,中国口腔医疗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口腔”)再度开启IPO之旅。事实上,中国口腔曾于2020年、2021年分别以间隔6-7个月的频率赴港上市。

无缝衔接的递表规律背后,尽显一家企业对资本的渴望与无奈。用中缔资本合伙人刘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说法,“在上一次IPO申请被拒原因不涉违规时,企业每间隔六个月可重新递交申请。”

那么在急于上市背后,中国口腔到底藏着哪些秘密?为此,《华夏时报》记者按招股书联系方式,试图就相关事宜采访,但电话未被接听。经天眼查注册信息查询,未找到中国口腔官网,其各门诊部间采用独立法人制度。“通常情况下,企业急于上市的目的是通过二级市场融资或套现,以便投资人退出通路。”刘瑶说。

据悉,中国口腔医疗集团营收高度依赖本土市场,其产业链全部集中在温州。据招股书披露,旗下5家医院中,仅有温州医院(温州牙科医院有限公司)为公司创造的收益占比超七成。2018-2020年,公司年净利润由2256.1万元下降至1498万元。

在此背景下,陷入营收困局的中国口腔医疗集团,6战能否翻身仍是未知数。而在本次招股书中,中国口腔医疗新增聘国金证券担任其联席保荐人。值得注意的是,Wind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港股暂无由国金证券辅导并成功上市的新股。

六度赴港

从发迹至今,中国口腔从未走出温州。

上世纪90年代,温州因大同巷“牙科诊所一条街”在江浙出名。中国口腔背后的王氏兄弟之父王筱君,曾在温州大同巷开设牙科诊所。

据天眼查显示,1998年,中国口腔创始人王晓敏之兄王晓峰,创立温州牙科医院(现“温州牙科医院有限公司”)并全市首开烤瓷牙、贴牙片业务,迅速将医院发展壮大。直至2004年,王晓敏成为医院实际控股人。

招股书披露,中国口腔的控股股东王晓敏、郑蛮夫妻二人分别持有85%、10%的股权,合计持股95%。据悉,此前王晓敏曾在温州市房产管理局任职,而郑蛮则是一名教师。2011年,夫妻二人实际执掌温州医院(即“温州牙科医院有限公司”)。而王晓敏还在阿联酋开设了第一家华人医院——阿联酋国家医疗中心,因此其受推为“阿联酋鹿城商会会长”。

截止2018年,温州地区民营诊所数量已经超过400家。但中国口腔旗下有且只有5家医院。具体分别为温州医院(温州牙科医院有限公司)、鹿城医院(温州鹿城口腔医院有限公司)、温州口腔(温州口腔医院有限公司)、瑞安分院(温州牙科医院有限公司瑞安分公司)及龙港医院(龙港口腔医院有限公司)。

仅仅靠着5家门店支撑,中国口腔却成为递表次数最多的口腔医疗企业。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0年收益计,在温州当地,中国口腔以23.8%的市场占有率独占鳌头。这个数字超过了温州第二至第五大私人牙科服务提供商的市场份额总和。

作为“地头蛇”,中国口腔对赴港上市执念颇深。然而结果却是屡败屡战,频频受挫。据悉,此次递表是其继2020年2月10日、2020年8月11日、2020年8月24日、2021年2月26日、2021年9月2日后,中国口腔医疗集团六战港交所。

“对企业而言,在上一次IPO申请被拒原因不涉违规时,可在六个月后重新递交申请。如果企业涉嫌数据造假被拒,那么必须要等到至少36个月之后才能申请。”刘瑶表示。

虽然中国口腔递表节奏循规蹈矩,但其对资本市场的渴望人尽皆知。身披温州最大民营牙科服务提供商外衣,中国口腔医疗集团向个人提供主要涵盖口腔综合治疗、口腔修复科、种植牙科以及牙齿正畸科等综合牙科服务。

在最新招股书中显示,扩张需求仍是中国口腔医疗集团寻求上市的主要目标。中国口腔医疗集团方面称,公司计划扩大在中国的牙科医疗机构网络,翻新温州医院以扩充儿童牙科部,购置新的牙科设备和耗材等。

对其马不停蹄寻求上市,“企业上市的急切程度与缺钱程度往往成正比。通常情况下,企业急于上市的目的是通过二级市场融资或套现,以便投资人退出通路。”刘瑶说。

此次招股书更新了2021年全年的业绩,从历次招股书数据来看,中国口腔医疗集团近年来的营收及净利波动较大,中间也出现了负增长。2019-2021年,中国口腔的营收分别为8315.9万元和8455.6万元及1.05亿元,年内溢利分别为1546.3万元、1498万元及3217.7万元。可以看出,公司的营收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是增长幅度较为缓慢,其中2021年相较于2020年的大幅增长,主要是源于期内疫情防控的限制及社交距离措施解除令就诊人数增加。

营收独苗

业内人认为,中国口腔商业逻辑过于简单。这个“简单”是有网友发帖称中国口腔较为依赖“商务通”预约到诊,且在预约过程中存在“商业话术”。

记者遂以患者身份,在网上检索“温州牙科”。随着点击排名前列的百度推广链接,记者进入署名温州牙科某医生的对话框。在聊天过程中,该医生屡次回避记者关于医院是公立还是私立的提问,只回复他们是医保局备案的医院。当记者提问“是否可以使用医保卡”,其称,“有些项目不能使用医保,具体需要来院后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该医生的聊天过程中,记者陈述频繁被打断。该医生每隔两三句便以“网上敏感词容易被屏蔽,建议私下沟通为由”索要微信,手机号等信息。

此外,中国口腔的被业内诟病委营收依赖“太子党”,业务模式“纯走量”的企业。这里说的“太子”是温州医院。而“走量”则指口腔综合治疗科的营收占比。正因面临如上单一的营收状况,中国口腔不得不急于上市。

根据招股书披露,在分院营收方面,2019-2021年(报告期),温州医院的收益分别为6034.9万元、6397.4万元、7394.3万元,并以72.6%、75.7%、70.2%的收益占比坐稳“太子”宝座。相比之下,龙港医院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16.1万元、673.1万元、736.4万元,分别占比6.2%、8.0%、7.0%;鹿城医院的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分别为1481.3万元、1154.2万元、1982.8万元,分别占比17.8%、13.6%、18.8%;瑞安分院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分别为283.6万元、230.9万元、301.4万元,分别占比3.4%、2.7%、2.9%;温州口腔2021年开始运营,去年实现收益116.6万元,占比1.1%。

而在业务结构方面,口腔综合治疗科是中国口腔最大的服务类别,占公司总收入的34%以上。虽然口腔综合治疗科和牙齿正畸科产生的收入均稳步增长,但其在公司总收入中的占比均有所下降,主要是因口腔修复科和种植牙科的收入占比上升。

虽然口腔综合治疗科营收占比超3成,然而却是个“纯走量”的服务。口腔综合治疗科涵盖基础及普通治疗(如补牙、牙齿根管治疗及拔牙),且于治疗过程中有不同种类技术或物料可供选择,因此,标准价格可能会相差较大。2019-2021年,口腔综合治疗科的就诊次数分别为71177次、63223次和67308次,次数并不稳定;而单次就诊的平均开支分别为423元、519.7元和543.8元,尽管平均开支逐年上涨,可若同其他服务类别动辄上千元的开支相比,无疑是“薄利多销”。

截至2021年末,牙齿正畸科、口腔修复科和种植牙科的平均支出分别为4417.6元、3697.1元和8181.3元。而前述服务的患者人次在报告期内还呈现上升趋势。需要指出的是,美白、正畸、种牙这些高价值服务并不记入医保报销范围,中国口腔93%的收入都来自自费,可以说上述业务同时是整个行业的重要利润点。

此外,中国口腔急于上市的主要原因是抢占资本先机。截止目前,已有山西恒轮口腔、陕西小白兔口腔、瑞尔集团、牙博士医疗集团纷纷递表。其中,“中国民营口腔第一股”瑞尔集团已顺利上岸。

“国内口腔医疗机构已呈现井喷式增长,新兴的品牌着急布局,成熟的品牌需求融资,全行业竞争格局激烈。根据口腔行业经验看,新医院大约需要4年以上才能达到收支平衡,7-10年才能有望回本。疫情之下口腔企业盈利收窄,上市似乎是企业现有背景‘快速回血’的捷径。 ”刘瑶分析道。

责任编辑:孙梦圆 主编:陈岩鹏

责任编辑:hN_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