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患者人生的真实写照:人世间万分之六的平凡与不平凡
2022-03-07 16:45:40 来源: 华夏时报
关注河南热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见习记者 孙梦圆 上海报道

“今年过春节的时候,爱人对我说,你14岁啦,恭喜啊!那一瞬间我特别感动,从服药开始算,已经走过13年了,今年是第14年。感恩命运的垂怜,感谢家人的陪伴,也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琳琳(化名)有些激动地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琳琳是一名淋巴管肌瘤病(LAM)患者,这是一种由于平滑肌异常增殖导致支气管、淋巴管和小血管阻塞,呈进行性发展的全身免疫系统疾病,仅发生于女性并高发于育龄期女性。肺部最易受累,自发性气胸多为首发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导致严重呼吸衰竭而致命。在24岁的花样年华里,上帝和她开了最大的玩笑,剥夺了她顺畅呼吸的权利,使原本平静的生活一下跌入了至暗时刻。

罕见病作为发病率极低的疾病,被全球已知的有近7000多种,我国有近2000多万人口患有罕见病,琳琳只是其中之一。他们或面临着确诊难、用药难、求医难的困境,或在疾病与残障中面临着求学、就业、生活上的重重挑战。但随着各罕见病组织的积极倡导及宣传,临床医学、医学基础研究等领域专家的不懈努力和推动,罕见病的诊治、预防和罕见病患者正在得到社会广泛关注。

平凡与不平凡

小嫒(化名)也是一名罕见病患者,8岁开始出现症状,直到9岁才真正确诊系统性硬皮病。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的硬化是该病最明显的表现之一,面部皮肤受累硬化就是所谓的“面具脸”。目前硬皮病的治疗并无所谓“特效药”,其早期治疗目的在于阻止新的皮肤和脏器受累,而晚期治疗目的在于改善已有的症状。

24年来,她奔赴于各大医院,却依旧改变不了病情的发展。2016年病情复发,看着日渐改变的容貌和无处不在的疼痛感,小嫒不止一次想过放弃。在偶然参加的一场罕见病相关会议上,她第一次知道自己所患的疾病属于罕见病,看着台下有很多相同经历的人,都在奋力的活着,她再也忍不住泪水。“那一瞬间我真的觉得我开始接纳自己了,或许硬皮病一辈子不会治愈,但是我要和它相伴终生,不再害怕了。”

从此,小嫒开始投身公益,创立了成都紫贝壳公益服务中心,为全国各地的病友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一腔热情的她,直到面临人手、场地、经费等现实问题,才意识自己想得太简单。在做公益的过程中,也不断面临着别人的质疑与发难。尽管困难重重,小嫒依旧坚持前行。在志愿者和病友的帮助下,队伍不断壮大。2021年,紫贝壳累计帮助648名病友和家属加入组织,共有36位患者接受累计时长8900分钟的心理疏导和远程陪伴。今年,小嫒的工作目标还是放在了药品可及性上,“2021年3月,尼达尼布进入医保报销,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希望和选择,虽然各地报销政策和药物落地情况有差异,目前很多病友反映需要住院才能开药,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也会持续宣传,加强合作,让更多的患者有药可用。”她说。

琳琳也有类似的人生经历。“卧床的那四个月,我非常绝望,因为是头一回觉得自己离死亡那么近,近到随时都可能跟这个世界告别。我努力不去想这个事,但是因为我总是咳嗽,每天咳嗽到呕吐,咳嗽到无法入睡,挣扎之间又总是会去想。有一天,我在半梦半醒之间突然看见了一道光,就是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可以完全勇敢地面对死亡了。因为死亡于我并不可怕,是解脱。但父母需要我,我不能离开。所以,我要尽最大努力让自己活下来,为了父母我也要活下来。”

幸运的是,她在2008年试用了当时还处在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并很快见效了,身体状态很快改善,也不用再卧床了。为了帮助更多的病友,她发起成立了蓝梅淋巴管肌瘤罕见病关爱中心。

提到创办初衷,她感慨道:“我虽然失去了健康,但庆幸得到生命的眷顾,也得到了太多爱,才走到今天。我希望回馈爱,帮助更多的蓝梅姐妹,寻找生命的希望。”蓝梅公益成立后,以推动疾病科研、科普宣传、患者支持、公众倡导为主要使命,通过举办淋巴管肌瘤病国际研讨会暨医患交流大会及“呼吸罕见病医生培训”等等活动,帮助了800多个患者及家庭,也让数千余名医师获益,还为重症病友提供氧气机援助,让她们居家供“氧”得以实现。

多年以来,琳琳一直在积极尝试用更多有效的方法帮助其他病友走出困境。因为机缘巧合,琳琳接触到了没有任何音乐伴奏的“阿卡贝拉”,这是一种单纯依靠人声传播的合唱形式,所以需要更大肺活量的支撑,需要挑战自己的呼吸。琳琳觉得这对于病友来说,既能锻炼肺功能,又能帮助她们重塑自信。于是,2017年9月,她组建了“蓝梅阿卡贝拉人声乐团”。乐团的宣传语是“用歌唱的方式自由呼吸”,如今,乐团已经在全国各地公演40余场/次,获得无数赞誉。“命运不让我们呼吸,我们就唱给它听!”琳琳这样形容乐团。

万分之六的人生

除了患者和医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罕见病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一个具象的认知。“一直以来,我对生命都有一些思考,未来也想写有关‘生命’的书,基因不同,命运不同,罕见病人也是如此,我觉得给大家一些具体的形象,让大家能够认知到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其实罕见病人需要更多的关怀,这就是我拍摄这些照片的初衷。”熊先军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2月27日,由中国罕见病联盟、病痛挑战基金会、摄影师熊先军先生联合主办的《关注》罕见病主题摄影展正式在上海开幕,现场共展出21幅照片,均来自摄影师熊先军先生近半年的走访与努力。

摄影师熊先军表示,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要看对弱者的关怀程度,全社会都应当伸出援助之手。目前,罕见病相关保障体系仍然有待完善,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医疗需求,也要为他们的社会融入提供保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坐轮椅的黏多糖贮积症女孩,她自己在国外留学时,完全不需要陪同。疫情之后回到国内,她跟我说,出门有了很多不方便,我们国家的无障碍设施近年来虽然不断增加,但仍需要继续覆盖更多角落。”

至于色彩,熊先军这样对本报记者解释:“每一幅照片主色都是黑白的,这是想表达患者生活在阴影之下,但是都有一个肩膀,说明有所依靠。右下角有一个破窗一样的设计,里面是用彩色照片表现的患者眼睛,我希望通过眼睛把罕见病的阴影破掉,使他们的生活回归到彩色,其实眼睛也是体现关注,社会要关注他们,他们也期望得到社会的关注。”

2022年2月28日,是第十五个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Share Your Colours(分享你的生命色彩)。罕见病作为发病率极低的疾病,被全球已知的有近7000多种,我国有近2000多万人口患有罕见病。他们或面临着确诊难、用药难、求医难的困境,或在疾病与残障中面临着求学、就业、生活上的重重挑战,本次影展旨在展现罕见病患者的精彩瞬间,引发社会关注。

影展开幕式上,线下首映的纪录片《万分之六的人生》同样引发了观众的共鸣。片中6位罕见病病友的成长瞬间,呈现出人世间万分之六的平凡和不凡。“每一个色彩都应该盛开,别让阳光背后只剩下空白。”导演阎岩这样表达自己对于罕见病患者的理解。“我的同班同学王梦在几年前因为罕见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是让我非常遗憾的事情。后来我拍这个片子的时候,也融入了感情,我很理解他们,这6位主人公处在不一样的阶段,我们只是去记录他们的多人生。然后我们发现,每一个人生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其实这里边没有好没有坏,在不同的生命的阶段,每个人有他的使命,呈现的颜色也不一样,大概这个片子跟颜色的观点是这样的。”

见习编辑:孙梦圆 主编:陈岩鹏